成果快讯

成果快讯

您的位置:首页  科技要闻  成果快讯

【成果快讯】 原载于《科技日报》 良种配良法,破解长江流域棉粮争地难题
发布时间:2021-12-16

       850多万亩

  经过3年科技攻关,项目组培育出适合长江流域种植的棉花新品种28个,新品种示范推广850多万亩,制定配套生产技术14套,长江流域棉花生产实现了良种配良法。

◎本报记者  

  长江流域棉区是传统优质棉生产基地,但粮棉争地矛盾突出,威胁到棉花产业安全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“长江流域高产高效棉花新品种培育”项目成果展示观摩会日前在江苏盐城市举行,项目主持人、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宋国立表示,经过3年科技攻关,项目组培育出适合长江流域种植的棉花新品种28个,新品种示范推广850多万亩,制定配套生产技术14套,长江流域棉花生产实现了良种配良法。

  植棉效益降低、种植面积急剧下滑

  长江流域雨热资源丰富、光照充足,是传统的优质粮棉生产基地。2013年以前,长江流域棉区90%以上的种植方式是采取小麦/油菜与棉花一年两熟,棉花以育苗移栽为主,其次是小麦套种棉花。但这两种种植方式,粮棉争地矛盾突出,而且机械化水平低,成本投入高。特别是近年来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,棉花种植长期重产量轻品质、产量品质难以协同提高等问题凸显,植棉效益持续降低,棉花种植面积急剧下滑,威胁到棉花产业安全。

 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,2020年,全国棉花播种面积为4754.8万亩,比上年减少254.1万亩,下降5.1%。其中,长江流域棉区播种面积为425.7万亩,比上年减少85万亩,降幅达16.6%

  早熟新品种支撑一年两季轮作模式

  作物的品种被认为是农业的“芯片”,与作物的生长期、产量、质量以及价格等息息相关。在“长江流域高产高效棉花新品种培育”项目支持下,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联合南京农业大学、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经过多年科技攻关,培育出适合长江流域小麦/油菜收获后直播种植的棉花早熟新品种28个。特别是棉花新品种中棉425,属于特早熟品种,从出苗到吐絮的生育期仅98天,并含抗虫基因,可抗棉铃虫和高抗枯萎病,耐黄萎病,适应性广、纤维品质优良。

  中棉425等早熟品种的育成,实现了在油菜或小麦收获后直接播种棉花,不再像原先那样需要育苗移栽或田间套种,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和劳动强度,并提高了植棉机械化水平,实现了油菜/小麦和棉花一年两季的轮作种植,有效缓解近年来我国内地棉花种植面积大幅下滑的困局。

  “长江流域高产高效棉花新品培育”项目于2018年立项,目前已完成各项任务指标,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项,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8项,为提高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,提供了品种和技术保障。

  优质又高产,生产可全程机械化

  要发挥良种的效益,配套的“良法”必不可少。项目还研发了配套的棉花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共14套。

  农业农村部棉花专家指导组成员、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周治国说,针对棉花长期重产量轻品质、产量品质难以协同提高的技术难题以及棉田机械化水平低、植棉效益低等问题,南京农业大学联合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等单位,通过选用优质高产协同早熟品种、增加种植密度、调节生育进程、优化个体和群体结构,以及秸秆还田等关键技术突破,建成了棉花集中现蕾、集中成铃和集中吐絮的紧凑个体和高光效群体,实现了麦(油)后棉优质高产与轻简高效生产等。

  现场测产发现,江苏盐城大丰、兴化安丰两个示范区的八五折籽棉产量分别达到356380公斤/亩。“这样的产量在长江流域,也是领先的。”周治国说,良种配良法,有效解决了粮棉两熟争地以及两熟的优质高产与高效等问题。而且通过小麦、棉花全年的秸秆还田,可减少施肥20%以上,经济生态效益显著。

小麦或油菜收获后再种植棉花,棉花的生产期正好延后到冬季。宋国立说,这就有效避开了枯萎病、黄萎病和主要虫害的高发期,大幅减少了农药的使用,增加了农民的综合收益。“项目组还研发了与品种配套的一播全苗、苗期控氮、简化施肥、水肥一体、化学打顶、脱叶催熟等关键技术,根据目前培育的这些优良品种以及相关的栽培技术,就能在长江流域实现棉花生产的全程机械化。如此一来,也解决了长江流域棉区棉花生产的老龄化、碎片化、分散化等问题,将引领今后我国棉花生产发展的方向。”宋国立说。

原载于《科技日报》

原文链接:

http://digitalpaper.stdaily.com/http_www.kjrb.com/kjrb/html/2021-12/16/content_527513.htm?div=-1



合肥工业大学科研院 版权所有
Copyright©2019 news.hfut.edu.cn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