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果快讯

成果快讯

您的位置:首页  科技要闻  成果快讯

【成果快讯】原载于《科技日报》好吃好看又好种 南农大梨新品种家族集体“出道”
发布时间:2025-07-08

南京农业大学培育的“宁梨早露”。

受访单位供图

◎本报记者 金 凤  通讯员 王 璐

  “特别清甜!”6月28日,在南京农业大学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梨新品种推荐交流会上,“宁梨早露”等一批新品种收获了专家和种植企业的点赞。这场交流中,与会专家代表、主管部门、合作地市、种植户与市场代表以梨为媒共话发展,为江苏乃至全国梨产业递上一份“甜美的答卷”。

  “我们的目标就是培育好吃、好看、好种的梨,让消费者吃得甜、果农种得顺、市场季季鲜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南京农业大学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绍铃表示。

  “宁梨早露”外形翠绿端正,在6月下旬便成熟,比传统早熟梨领先了整整半个月。更难得的是,它从开花到成熟仅需90天左右,是目前发育期最短的品种。虽然单果重280—320克,但“宁梨早露”果心却小得像小纽扣,咬一口,细滑的果肉裹着高糖度汁水,瞬间以清甜点亮了味蕾。

  “‘宁梨早露’以‘新梨7号’‘苏翠1号’为亲本进行培育。经杂交授粉、育苗定植、优株筛选、区域评价等过程,培育人员2024年底申请品种权。”会上,南京农业大学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级实验师齐开杰介绍。

  除了“宁梨早露”,会上展示的“宁早金”“宁晚翠”、红皮梨系列,都是南京农业大学梨创新团队近年育成的新品“优等生”。

  从“好吃”到“好看”,再到“好种”,南京农业大学推出的每个梨新品种,都经过了多年的“实战考验”。

  “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。果树生长周期长,从杂交授粉到育成品种,传统做法需要12至15年的时间。”齐开杰介绍,为了跑出育种“加速度”,科研团队将图像识别、机器学习技术应用于梨表型性状评价,同时创新应用系列梨杂交实生苗栽培管理技术,针对田间评价数据回溯难及统计分析工作量艰巨等问题,开发了“云上后稷”育种信息新平台,规范田间评价数据采集,有效提高了梨新种质的创制效率。

  “以‘宁梨早露’为例,通过我们的育种技术升级,以杂交育种结合芽变、诱变育种,分子标记筛选结合表型评价,成功为新品种培育提速增效。”齐开杰说。

  南京农业大学梨创新团队成员、园艺学院副院长陶书田介绍,近年来,为解决我国梨产业品种结构不合理,晚熟、地方品种及引进品种比例过大,栽培品种结构亟待调整等问题,团队通过构建、完善梨杂交育种流程及配套技术,结合表型组技术、基因组选择技术,加快新品种选育效率,选育出了一系列梨新品种,助力梨产业品种更新和健康发展。

  “此次推出的‘宁梨早露’为代表的一批优质品种,覆盖了极早熟、中晚熟等不同成熟期,在江苏地区自6月下旬至9月上旬持续上市,充分满足市场对于鲜梨供应期的需求。”陶书田说。

原载于《科技日报》

原文链接:

https://digitalpaper.stdaily.com/http_www.kjrb.com/kjrb/html/2025-07/08/content_591134.htm?div=-1


合肥工业大学科研院 版权所有
Copyright©2019 news.hfut.edu.cn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