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11-04
◎本报记者 孙 越 通讯员 李 健 芦 文
目前,河南省郑州市冷暖气候切换频繁,而在航空港区有这样一个“冬暖夏凉,冷暖皆宜”的建筑,可从容面对这种情况。这便是河南省公共建筑领域最大的超低能耗校园建筑群——郑州外国语学校航空港区新校区。近日,记者走进郑州外国语学校航空港区新校区了解到,该建筑采用领先的近零能耗被动式建筑设计理念,已成为中原地区教育类近零能耗建筑的示范标杆。
近零能耗建筑又称超低能耗建筑或“被动房”,是一种以“被动优先、主动优化、技术适宜”为原则,通过适应气候与自然条件,从而实现舒适与节能高效统一的建筑。“以郑州外国语学校的项目为例,我们在缺乏先例可循的情况下,通过技术创新成功攻克了多项施工难题,形成了一套可复制推广的近零能耗建筑建造技术体系。”中建三局中原公司总工程师李大炯介绍道。
在外围护保温系统方面,技术团队创新采用了“200毫米挤塑聚苯板+220毫米岩棉板”组合体系,并应用无锚栓黏结外墙保温技术。“我们通过计算分析和实体检测,确认保温系统界面层剪切强度最小值为6.09千帕,优于规范要求的16千帕;实体黏结抗拉强度达到85.7千帕,优于规范要求的80千帕。”中原公司技术部经理钱传彬介绍。
近零能耗建筑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热桥。热桥是指处在外墙和屋面等围护结构中的钢筋混凝土或金属梁、柱、肋等部位,存在增加传递热损失、可能冷凝或发霉的问题。针对此类问题,项目团队在所有外墙埋件处采用高强度聚氨酯隔热垫片,并对冷热桥部位进行保温加强处理。他们通过将线热桥转化为面热桥、点热桥的设计思路,实现了近乎“无热桥”的效果。时任项目经理张广周介绍:“在气密性控制方面,项目通过墙体和抹灰层气密层施工、窗户防水透气膜处理、穿墙管线密封等精细工艺,使各楼栋气密性检测值最高仅为0.51,优于公建项目的标准要求。”
依托该项目总结形成的《近零能耗建筑群体建造关键技术》经专家评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荣获中施企协科技进步二等奖。“目前,该技术已在多个重点项目推广应用,有效推动了区域建筑节能技术水平的提升,不断助力行业转型升级和‘双碳’目标实现。”李大炯说。
原载于《科技日报》